当前位置: 主页 > 金融经济 >
0 Comments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背后隐含着理论创新

发布于:2017-05-22  |   作者:http://www.zxjsq.net  |   已聚集:人围观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背后发展实践中隐含着理论的创新和贡献,中国经济学的灵魂是什么?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这份《意见》发布时,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一周年。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一直以来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月16日,“经济所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纪念习近平同志‘5·17’讲话发表一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哲学、经济、社科领域的多位学术带头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就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理论话题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所”“老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经济所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开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举凡理论体系的构建,一要有合理的框架,二要有足够的构件。那么,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框架和构件是什么?其特色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抛开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须遵从经济学学术规范的问题,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一点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二字,其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不仅体现在经济学所应体现的重大原则上,还须体现在纳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议题清单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和挖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让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关注的问题相合拍。


  以此为基础,提出并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成果,实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讲过,“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其次,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对于实践的总结是其最基本的来源。就此而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经济学只能扎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常识来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这些做对了的东西,当然是从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难以找到的,也不可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那里照抄照搬,而只能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只能在扎根于中国国情土壤的基础上产生。把实践中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就是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习近平同志也讲过,“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规律”。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好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


  第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成果最终要凝练于客观规律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这意味着,只有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才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之所在,也才能对世界经济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毫无疑问,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中国经济学界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只不过我们在过去总结、提炼得不够好。


  当然,这些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观点、主张、理念、思路等,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实践中、立足于中国经济的土壤得出的,是循着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大一样的研究范式而生成的,但它们是“接地气”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实践也可证明是做对了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而做出创新性的理论概括,既是摆在中国经济学界面前的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条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第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在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中国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总逻辑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做到并做好上述这一切工作,不仅可以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进程,而且有助于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甚至可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产生借鉴和指导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无疑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共同任务。不过,注意到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特殊定位和特殊的历史传承,还可以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也与经济所和经济所人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关联点。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在历史上,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是以经济所的研究为中心,也曾经涌现并拥有过以顾准、孙冶方、刘国光、董辅礽、吴敬琏、张卓元等为代表的一批引领中国经济学方向的老一辈经济所人。正是由于几代经济所人的坚持和坚守,才有了今天经济所的学术研究基础,也才有了今天经济所的学术文化传承。


  毫无疑问地说,经济所、经济所人与中国特色经济学天然地绑在一起。对于今天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来讲,构建起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经济学,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天职所在。


  本文由本报记者杜丽娟根据高培勇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高培勇


标签:                   喜欢:收藏